中暑是一种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汗腺功能衰竭,以及水、电解质丢失过多导致的以中枢神经,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。颅脑疾患的病人,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差者,尤易发生中暑。

中暑的原因
中暑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暴露在高温且不透风的环境下,体内热量产生多于体外散发的热量,以及身体无法适应和耐受高温环境。
根据气象特点,可将发生中暑现场小气候分为两类:一类是干热环境,以高气温、强辐射热及低湿度为特点,环境气温一般可较室外高5-15℃,相对湿度常在40%以下;另一类为湿热环境,即气温高,湿度高,但辐射热并不强。气温在35-39℃时,人体2/3余热通过出汗蒸发排泄,此时如果周围环境潮湿,汗液则不易蒸发。
中暑的症状
中暑后一般会出现头晕、头痛、全身无力、口渴、心悸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,严重时会突然晕倒。根据严重程度,中暑主要分为:先兆中暑、轻症中暑及重症中暑。
先兆中暑
先兆中暑患者常常感到大量出汗、头晕、无力、恶心、心慌、气短、注意力不集中,体温通常小于37.5℃,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,降温,补充淡盐水,短时间内即可恢复。

轻症中暑
轻症中暑患者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之外,有些还表现为体温升高至38℃以上,并出现皮肤灼热、面色潮红或苍白、呕吐、皮肤湿冷、血压下降等。一般情况下,需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,平躺解衣,降温,补充水和盐分,可于数小时内恢复。

重症中暑
重症中暑分为热痉挛、热衰竭、热射病。
1.热痉挛:多见于健康青壮年,常发生于初次进入高温环境工作或运动量过大时,表现为短暂性、间歇发作的肌肉抽动。患者常常无明显的体温升高,可能与大量出汗的情况下,只补充水分、不补充盐分,体内大量缺钠或者过度通气有关。此类中暑患者需要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平卧,补充盐水或饮用电解质溶液缓解热痉挛症状。

2.热衰竭:多见于老年人、儿童和慢性疾病的人群。热衰竭是热痉挛继续和发展的结果,患者此时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,表现为多汗、疲劳、乏力、眩晕、头痛、判断力下降、恶心和呕吐等,有时可表现出肌肉痉挛、体位性眩晕和晕厥,此时患者体温升高,无明显神经系统损伤表现。如不能及时诊治,可发展为热射病。故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。

3.热射病: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,产热大于散热,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,超过40℃,伴有皮肤灼热、意识障碍(如谵妄、惊厥、昏迷)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,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。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(经典型)热射病两类。
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既往健康的年轻人,如参训指战员、消防员、运动员、建筑工人等,表现为长时间暴露于高温、高湿、无风的环境中,进行高强度训练或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。

非劳力性(经典型)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(如年老体弱者、儿童)、伴有基础疾病者(如精神障碍、脑出血后遗症等)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(如环卫工人、交警、封闭车厢中的儿童)等。一般发病较慢,刚开始症状不容易发现,1~2天后症状加重,出现神志模糊、谵妄、昏迷等。患者体温高可达40~42℃,直肠温度最高可达46℃,可有心衰、肾衰等表现。

中暑的治疗
中暑现场处理
(1)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,转移至通风阴凉处,将患者平卧并去除全身衣物;
(2)用凉水喷洒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;
(3)扇风,加快蒸发、对流散热;
(4)拨打120电话,及时将病人送到医院。

急诊现场处置
(1)立即脱离热环境;
(2)快速测量体温;
(3)积极有效降温;
(4)快速液体复苏;
(5)气道保护与氧疗;
(6)控制抽搐。
热射病的治疗
在救治热射病患者的过程中应贯彻「十早一禁」原则,其包括:早降温、早扩容、早血液净化、早镇静、早气管插管、早补凝抗凝、早抗炎、早肠内营养、早脱水、早免疫调理;在凝血功能紊乱期禁止手术。
快速、有效、持续降温是热射病的首要治疗措施。积极有效的降温措施包括:
(1)水浴或冰水擦浴;
(2)电子冰毯、冰帽;
(3)快速液体复苏;
(4)不提倡药物降温。
在热射病救治现场,应快速建立至少两条静脉通路,在现场第1小时输液量为30mL/kg或总量1500~2 000mL,维持患者尿量为100~200mL/h。
抽搐、躁动不仅干扰降温治疗,而且使产热和耗氧量增加,加剧神经系统损伤。因此,现场控制抽搐、躁动非常关键。对躁动不安的患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;抽搐控制不理想时,可在地西泮的基础上加用苯巴比妥5~8mg/kg,肌内注射。
